目錄

十大校長論壇舉行 探討香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本報香港訊】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因應當前香港正致力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灼見名家傳媒9日舉行2024十大校長論壇,邀請10位本港及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校區的大學校長分享當中的機遇及挑戰。各校長先後提到,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國際化氛圍環境、尖端人才和科研成就,以及國家和特區政府持續大力支持等得天獨厚的獨特優勢,應把握機遇及運用好優勢,助力香港成為全球卓越的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這次論壇以「香港如何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為題,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任主禮嘉賓並致辭。10位演講嘉賓包括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執行校長魯春、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衛炳江、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及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當中段崇智、倪明選、衛炳江和秦泗釗以錄像發言。
張翔強調,能夠做到「卓越」(excellence)非常重要,包括大學要有大師級教授,學生要對世界作出重要貢獻,而香港非常有潛力,並且擁有獨特優勢,例如身為大灣區腹地的戰略縱深,但怎樣將其運用好,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展現香港特色,「這是我們大家做教育的人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段崇智表示,香港高等教育體系擁有「高國際排名、高質素人才、高度國際化」的三高優勢,認為「香港具備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一切條件,只要把握目前的成就和機遇,我們可以發揮『國際橋樑』的角色,確保香港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再創新高。」他又提到,香港各大學不僅重視學術研究,亦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和技術轉移,隨着特區政府將非本地生比例限額提升至40%,有望吸引更多外地學生來港進修,將有助香港達到成為全球教育及創新科技樞紐的目標。
倪明選提到,香港是中外文化匯聚的國際大都會,有助吸引全球各地學生學者交流合作,「開放包容的生態和接軌國際的體制,有利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勝任力的人才」。他又說,香港有世界級的學者群和科研力量,加上特區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投入,亦為提升教育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滕錦光認為,香港高等院校採用英語教學,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學者任教,是別具特色的優勢。他分享昔日在南方科技大學工作時,亦都推動過英語教學以創造更國際化的環境,但在種種制度限制下面臨不少困難。「因此香港的高等教育,是在『一國兩制』下的一個重要故事,一定是有前景的行業。」
魯春表示,大灣區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樞紐的巨大後盾。他以港城大(東莞)所在的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華為小鎮都在那邊,離我們很近,還有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及國家級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離我們學校大概只是數分鐘距離。」他強調,這些設施並非大學能夠獨力建立和維護,必須依靠國家資金,而這些科學裝置,更可幫助香港吸引很多國際化人才,到來從事科研、交流和教學工作。
衛炳江認為,作為連接東西方的橋樑,香港在國際貿易、金融和文化交流中扮着重要角色,而大灣區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引擎,人才、物流、資金實力雄厚,更為香港提供了廣闊合作和發展空間,加上國家和香港對創科的重視和資源投放,都有助吸引國際傑出學生來港及畢業後留港發展,並招攬專家學者來港就業,發掘機會。
秦泗釗提到,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不僅體現在大學校園內部,更涵蓋校園外的整體社會氛圍和配套設施,認為這種獨特的環境條件是香港高等教育的核心優勢,「校內外環境的聯合發展,有助於香港成為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樞紐。」
要讓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不能局限於推動頂尖研究型大學的發展。今日論壇上,教大校長李子建強調,當高等教育變成產業或樞紐,當然需要有頂尖大學,但更需要具備多層次、多特色的專上院校、形式和體系,「『樞紐』意思就是往來頻繁的中心點,(師生/人才)能到來又可去其他地方,所以多層次、多元化是第一要點。」
李子建又建議,香港的大學撥款方式應提高彈性,並增加更多軟性指標,讓政府和社會人士以更多元化觀點看待不同大學。「如果只論頂尖,就會像一個金字塔,但當講到作為樞紐,市場需要多樣化。」他強調,香港具備優秀的教育體制,強調各大學互相合作,「做大個餅」,為香港和國家作出貢獻。
都大校長林群聲認為,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目的,既是為學生發展,也為香港和國家挽留和訓練人才,「每間院校都有其角色,部分大學要『超英趕美』;有些院校是訓練人才為本地社會服務,也要繼續支持。」他又強調自資院校在本港教育樞紐上的重要角色,主要使用自身資源便能高效地為香港訓練所需人才,例如全港三分之一護士是由都大培養出來,「這是值得大力支持的。」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則指,香港需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系,更應在不同領域找到平衡,包括大學老師於發表論文和為社會做實質貢獻間的平衡、大學於公共利益(改變社會)和私人(學生就業率、教授個人發展)目標間的平衡、科技和人文間的平衡,以及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間的平衡等。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9日發布2025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本港再次有5所大學位列全球百大。而據排名各個分項指標顯示,香港的大學於國際化、產業及研究質素等方面有較明顯優勢,整體均有90分以上高水平。其中在國際化方面,6所上榜的港校分數達94.7分至99.1分,其中5所為97分以上;至於在產業指標,5所百強港校分數均為93.7分及以上,包括港城大及港科大更獲100分滿分,顯示港校近年積極推動研究向產業轉化,包括申請專利及成立初創公司的成果。今日在十大校長論壇上,港城大(東莞)執行校長魯春談及大學排名話題時表示,除了最新世界大學排名榜5港校入百強,今年較早時間的THE全港最國際化大學排名,香港亦有4所取得世界前十成績,「當然我們不是只靠一些排名,但它可以作為指針」,顯示香港多所大學的學術水平、教學質量及國際化方面均走到世界前列。惟他同時強調,國際專上教育是競爭激烈的領域,因此必須不斷向前,包括繼續保持國際化優勢,提供更多便利吸引非本地生來港學習,說服更多其他國家的科研工作者來港發展,鞏固並增強香港優勢,否則不進則退,很快就會被人追過甚至拋離。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認為,大學排名有其作用,但坊間很多綜合性的排名榜,往往滲入很多商業化元素。他認為,一些能夠擺脫主觀歷史或規模等因素,能夠聚焦不同院校的角色,按學科和種類作客觀排名,才最具參考價值,「至於整體性排名要好小心,特別是商業機構(舉辦)的,裏面是會有好多tricks(伎倆)的。」
在論壇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已推出多項重點措施,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助力國家教育強國目標和「一帶一路」倡議,及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八大中心」建設等做好人才支撐。她鼓勵香港高等院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積極在國際舞台展示香港教育的實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港升學和進行科研,以增強香港發展動能,助力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
蔡若蓮表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未來十年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機會。而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顯示,香港有5所大學名列世界百強,是全球頂級大學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她指出,為持續提高香港高教競爭力與影響力,特區政府推出多項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重點措施,首先是支持本地院校擴容提質,包括擴大非本地學生限額,吸引更多「一帶一路」國家及其他海內外優秀學生來港,同時增加各項獎學金及宿位,並透過「北都大學教育城」讓本地專上院校加強對外合作與產業聯動。
第二是鼓勵專上院校發揮龍頭作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蔡若蓮表示,教育局會進一步加強與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合作,積極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拓展國際網絡,以吸引更多不同地區學生來港升學,及為港生開拓出外交流機會,培養既懂國家又懂世界的年輕人。
第三是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蔡若蓮重申特區政府支持香港高等院校在內地拓展多邊及跨學科合作,推動大學結盟,促進科研發展、知識轉移及產業化,並透過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辦學,引進香港教育優勢,發揮「國家所需、特區所長」作用。
而在培育應用技術的高質量人才方面,蔡若蓮指特區政府亦配合國家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多管齊下推動職業專才教育,包括設立應用科學大學,讓年輕人能按自己興趣和能力選擇升學出路,加入不同行業,達致「行行出狀元」的目標。她表示,香港都會大學已在今年3月成為香港首間應科大,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提供財政和配套協助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為香港及國家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