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辯、巧舌利嘴,與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相比,精神境界差異很大。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出自於《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
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麼,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
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盡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
處表現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贊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修口德就要先遠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三年交情,一語寒心,溫情全失”,有時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很多相處多年的朋友,可能就因為一句不體諒的話,一句苛刻的話,讓人寒了心,從此之間就產生了隔閡,交情付諸東流。語出似箭,一入人耳,有力難拔。好話,叫人回味無窮,猶如三冬之暖。但若惡言一出,往往造成永遠的傷害,任神臂力士、再世華佗,也難再復原,所以是疏忽不得。
說了不好的話,除了自損傷人,禍患無窮。因此,我們平日要盡力戒除壞習慣,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讓它溜出口,寧願守口如瓶,點滴不漏,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修好了口德,就會把這些話說好——
誠實話。凡說的話都要坦誠、實在,不虛偽、不誇張討好,更不可拿「善意的謊言」做借口,一切以「事無不可對人言」自勵,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利益話。說話前,總要思及對人有所助益,懦弱的,當以鼓勵拉拔他;憂傷的,該以寬慰撫平他;剛強的,需以柔順軟化他。萬不可嘩眾取寵,胡言亂語,惹人邪思,引人為惡,那就糟了。軟慰語。所謂「柔能克剛。」別人有氣,切忌硬碰硬,否則火上加油,徒增傷害而已。平日應常以軟言慰語,增加彼此的潤滑,就算真有摩擦,也能因雙方的體諒而化解。
智慧話。 世道人心,常好逸而惡勞,喜亂而厭正。我們更應於言詞中,提供智慧嘉言,期待撥亂反正,點燃人人心中的光亮。使大家不再積非成是,一錯再錯,讓聖言量成為人人手中的火把,去除黑暗,迎向陽光。
古人雲:「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我們所言,雖不至此,但修好口德,都是分內之事。若真用心著力於此,相信做人處世,修身立業,起碼已成功一半了。
口要修
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