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親歷者憶半世紀前橋樑事故 引發橋樑通行規則重大變化

【本報侯巴特訊】美國巴爾的摩的Key Bridge大橋撞擊事故可能會讓很多澳洲人想起大約50年前澳洲的一場類似事故。

1975年1月5日,澳洲侯巴特Tasman Bridge也曾發生一起致命撞橋事故,墻面部分垮塌,最終導致12人死亡。事故發生時非常突然,導致一些汽車後輪懸空,搖搖欲墜,還有一些汽車則直接墜入45米深的River Derwent河中。大橋的一部分掉到了一艘船的甲板上,導致七名船員死亡,另有五名駕駛者死亡。

現年90多歲的曼利(Frank Manley)就是此次事故的親歷者,他說,當時他正與家人開車過橋,就在快要到橋上時,燈突然滅了,當時他以為橋上發生了事故,另一輛車還超車開到了前面,不過到達坡頂後就消失了,妻子大喊「橋沒了!橋沒了!」,他猛踩了剎車,沒想到能夠停下來。他迅速爬下車,他16 歲的女兒則馬上跑出去警告一輛駛近的公交車。

曼利說,當時他帶的是鋼製錶帶手錶,為了平衡自己,他把手撐在車頂,車頂被劃了深深一道痕跡。

曼利當時開的Monaro現在在朗塞斯頓博物館展出。

Tasman Bridge當時是侯巴特東海岸和西海岸之間的主要連接,它的垮塌導致城市被一分為二。事故發生後數小時內,渡輪服務開始運作,大約一年後,一座臨時的模塊化化橋樑建成,兩年半後,正式橋樑最終重建。

至於為何這座橋樑事故後只是部分垮塌,而美國的此次事故導致橋樑全部垮塌,工程師勞森說,這兩座橋樑的設計不一樣,Tasman Bridge是預力混凝土橋,跨度間相當獨立,能防止其中一段將另一段拉倒,而美國Key Bridge是一座跨距相互連接的鋼桁架橋。

此次事故也引發河流交通規則發生重大變化,包括船舶通過時橋樑交通必須停止,較大的船舶需要由拖船護航,所有船隻都必須有領航員。而在1975年事故發生時,SS Illawarra號領航員朗赫斯特(Digby Longhurst)不需要這樣做,因為根據當時的規定,如果船長在過去兩年內曾在該港口航行過,那麼就可以在沒有引航員的情況下繼續航行,當時他正在床上睡覺。

調查發現,SS Lake Illawarra號是因為河水流動和疏忽而偏離航線。現在,這艘船的殘骸還躺在塔斯曼大橋下方的河床上。

近年來,澳洲聯邦科學研究所(CSIRO)和工程師開始沉船進行了3D繪製,以求為橋樑升級提供資訊。(子力)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